事件:爱心和困扰的碰撞
最近上海一个小区流浪猫疑似被毒杀的事儿,在网上挺火的,也引发了投喂者和居民的矛盾。咱们就来聊聊,从爱心投喂到悲剧发生,到底哪一步走错了?
上海很多小区里,为啥因为投喂流浪猫会产生这么激烈的矛盾?我觉得是很多投喂的人,会在绿化带或者楼道里放猫屋、放很多食物,吸引了特别多流浪猫。这样一来,夏天的时候异味、蚊虫就特别明显,住附近的居民肯定不满意。你想象一下,家楼下猫叫声不断,又脏又乱,肯定头疼。而且这些猫成群出现,还可能抓伤小孩、咬伤路人,甚至有居民被绊倒受伤,投喂的人最后还得赔不少钱。物业和业委会想禁止投喂,又会引起投喂者的不满,大家意见很难统一,冲突就不断。
展开剩余76%博弈:个人的善意和公共利益
网上因为这事儿基本分成了两个阵营。一边觉得投喂流浪猫是爱心,是做好事;另一边觉得这种行为给小区带来了卫生、安全等很多麻烦。两边谁也不让谁,讨论最后就变成了互相指责,大家情绪都很激烈。
说实话,投喂流浪猫确实会带来安全和法律上的麻烦。你如果长期、固定地去喂一个地方的流浪猫,猫一多,地盘意识就强,很容易抓伤、咬伤路人。比如上海就有人被猫绊倒,最后法院判投喂者赔了好几万,甚至几十万。这个责任真的比大家想象的大得多,因为从法律上讲,你长期的喂养行为,其实就已经形成了一种事实的管理关系。一旦猫伤了人或损坏了财物,投喂者就可能要承担责任。
而且,无序投喂对小区的环境和生态也是个大麻烦。剩饭剩菜洒在地上很容易发霉,引来蚊虫和老鼠,卫生情况就变差了,有些地方甚至出现过老鼠成灾。这么说的话,猫多了还会破坏生态。因为你长期喂它们,猫的数量会迅速增长,它们又会成群捕食本地的鸟类、小动物,生态平衡就被打破了。这真不是一个人的善意能解决的问题。
解法:TNR模式如何化解人猫矛盾
那怎么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难题呢?单纯地喂它们,只是不让它们饿死,但没法控制数量,猫越来越多,问题只会更严重。光靠同情是不行的。只有把绝育、领养和科学投喂结合起来,再加上政府、社区和公益组织一起管,才能从根本上让流浪猫减少。
这里就要说到诱捕、绝育、放归(TNR)这个模式了,这也是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人道、有效的方式。具体来说,就是先把流浪猫用食物引诱到笼子里抓住,然后带去做绝育手术。同时,会给它做健康检查、打疫苗,并做一个剪耳标记,这样大家就知道这只猫已经做过绝育了。等它恢复好,再把它放回原来的地方。他们还会有志愿者长期跟踪观察猫群,发现新猫就马上再对它进行TNR,能被领养的也会帮忙联系。通过这种方式,流浪猫的数量就能慢慢减少,疾病传播和扰民问题也会少很多。
实践:TNR模式的成效与难题
上海其实有不少地方推行TNR之后,效果特别明显。比如黄埔区的大步桥街道和小东门街道,他们发动志愿者成立服务队,还利用智能猫屋和监控实时掌握猫群情况,让社区流浪猫数量明显减少,也帮很多猫找到了新家。不光是黄埔,像浦东的东方城市花园二期、嘉定的天居玲珑湾小区,也都是在居委会和物业带领下,大家一起做这个事。嘉定区政府还专门出钱给流浪猫做绝育,半年内就给上百只猫做了手术,新生小猫明显减少,居民投诉也少了。
当然,TNR在实际操作中也会遇到难题。首先,得整个片区一起做,要持续投入,还需要专业的人来操作。资金压力也挺大。如果有人不断弃养,效果也会打折扣。而且手术本身有风险,年龄太小的猫也不能做。所以,想让TNR更有效,就得政府、居民还有兽医都参与进来,把宣传和规范都做到位。归根结底,就是要政府、社区和居民三方都行动起来,用科学的方法加上耐心,才能真正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。
#救助流浪猫#
话题来源:澎湃新闻报道《上海某小区多只流浪猫疑遭毒杀,爱心人士与居民发生冲突》
发布于:福建省配资平台排名前十的,首泓财富配资,恒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